您的位置 首页 > AI资讯 > 产业资讯

AI“复活”,是慰藉还是危机?

近日,使用人工智能(AI)技术“复活”逝者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并多次登上热搜榜。

从AI“复活”已故公众人物,到普通民众为逝去亲友定制“复活”,曾经存在于科幻文艺作品中对“数字生命”的想象,如今在现实生活中已初见端倪。

这种由人工智能技术创造出的打破生死阻隔的“幻境”在打动人心的同时,也引发种种争议。

AI“复活”,是慰藉还是危机?

AI“复活”何以兴起

AI“复活”背后是一直根植于大众心中的普遍需求。

一方面是属于人类集体的心理需求。在浩浩前行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关于生命意义的追索从未停歇。“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生命之局促有限,与时空之广阔无垠,是其中最令人困扰的一对矛盾。于是,抗衡时间、弥合生死的界限便成为人们历久而弥新的梦想。

另一方面也是属于人类个体的情感需求。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群体动物,人类个体往往以“爱”的行为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情感,当阴阳两隔、痛失所爱时,生者便会以对逝者绵长的思念将这种爱延续。比如一段怀念故人的文字、一本泛黄的相册、一个家族墓地里矗立的墓碑、一件从祖辈传下来的首饰等。

AI“复活”的兴起还与技术的突破和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

人们一直通过各种手段试图联结与超越生死。但在 AI“复活”出现之前,几乎所有的手段都是过去时态的,即便是最写实、最即时的影像也是流逝的时光琥珀——一旦记录,即成过往。AI“复活”作为一种全新的工具性手段,可以将逝者以生者的形态“示现”,可以把思念转变成某种程度的“相见”。

AI“复活”的水准有赖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推进。今天以 ChatGPT、Sora 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颠覆人们的传统认知。越来越趋于接近人类大脑神经网络的智慧算法,为高阶的可持续的AI“复活”打开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科学家们在实验室的技术成果并不能全部转化为现实应用,但AI“复活”之所以成为兴起的日常现象,正因为其有着广阔的社会需求土壤。哪里有需求,哪里就会有市场。AI“复活”的各种商业应用场景已经在不断涌现。

AI“复活”影响几何

在情感层面,给人们带来性质不同的情感冲击。AI“复活”究竟可以给人们带来情感代偿,进而帮助他们情感疗愈?还是会形成一种情感陷阱,让人们身陷其中难以自拔,进而对人们带来情感伤害?答案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有的人可以平静面对,有的人则情不能自已,需要被纳入心理评估及心理干预的程序。

在伦理层面,给社会带来生命认知的伦理挑战。千万年来,在生命伦理学的认知中,死亡是生命的秩序体现,人类生命的成长、衰老与死亡和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一样,是日出日落、花开花落的时间循环。未来,高阶形态的 AI“复活”将可能挑战人们的死亡观念,基于时间、秩序的生命伦理传统认知也许就会被动摇。

在规制层面,对法律规制的体系完善不断提出新要求。AI“复活”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带来了一些法律法规方面的讨论。未来AI“复活”在实践中可能会不断触及到一些法律法规的模糊或空白地带,比如除了肖像权之外,还会有数据保护的个人隐私权、数字遗产的继承权、技术应用的知识产权等问题。

在理念层面,人们不得不面对迷思和隐忧。如果 AI“复活”技术不断地向前推进,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会不会给人类的生活与生存带来威胁?会不会改变甚至颠覆人类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想象可以天马行空,观察却必须脚踏实地。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已经很多次面临科技变革所带来的困惑,但每一次都能够将危机转化为前进的生机。AI“复活”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时代特征且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现象,关注它的现在与未来,就是关注我们的自身及存在。虽然AI“复活”在技术上提供了新的面对死亡的方式,但更重要的是,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们依然需要继续向前,享受生命的旅程。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