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如今AI的火速发展,市场对于AI计算芯片的需求极为旺盛,使得英伟达公司市值一举超过了微软和苹果,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上市公司。
凭借着AI这股东风,英伟达从一个半导体领域的公司发展成为如今AI时代的绕不开的重要“基础设备供应商”。可以看到未来AI会进入所有的行业,那些拥抱AI的公司可能会胜出并活下去,那些不拥抱AI的公司甚至会消失。
在国内像百度、科大讯飞、商汤、华为、阿里巴巴等科技企业布局AI大模型,从去年3月陆续推出了大模型新品以及AIGC应用。而字节跳动主推的AI智能助手“豆包”以及多模态大模型BuboGPT,直到8月份才上线。毫无疑问,相比国内的竞争对手们,字节跳动在AI领域已经掉队了。
字节跳动之所以会掉队,其中很大的因素就是:“大公司病”。早前根据官方公布的信息,字节跳动CEO梁汝波在公司年会上批评,公司内部很多人已表现出自满的迹象,字节跳动内部到2023年才开始讨论GPT。其次就是过去几年内抖音在用户规模和商业化上的成功,使得字节跳动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到了商业化上,对于各类前沿技术的观察有所降低。
然而时间到了今年上半年,抖音开始为旗下AI应用工具「豆包」倾斜流量和资源推广。那么迈进AI时代,字节跳动大力出奇迹式的打法是否还能奏效?
#01.
字节跳动加速跨入AI战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字节跳动善于打造爆款应用,因此也获得了让无数创业公司为之羡慕的用户规模和流量。所以只要有好产品,现有的用户也将轻松转化为AI产品的用户。迈入AI时代后,字节跳动虽然已经推出了一系列AI应用和产品,但在某些领域,如图像视频内容生成上,其产品的竞争力相对较弱,仍然停留在较为基础的阶段。
今年Sora爆火后,给文生视频领域带来了一枚重磅“王炸”。在此之前,字节跳动就曾推出文生视频模型Boximator和MagicVideo-V2,体验下来与Sora模型差距太大,不具备“可比性”。因此在年初抖音集团CEO张楠离任,宣布将未来工作重心转向剪映CapCut,有媒体表示,张楠将亲自带队寻求在AI辅助创作上的突破。
另一个信号是,从去年开始,字节先后对旗下的游戏、VR和本地生活业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收缩,将更多的岗位招聘名额给到了AI职位。所以我们看到字节跳动的游戏板块朝夕光年大量出售业务,XR板块下的PICO进行大范围的裁员。
字节跳动于去年11月成立了专攻的AIFlow部门,并抽调了内部的高层管理和业务骨干推进AI进程。其核心产品主要有AI对话助手豆包(海外版为Cici)、对标GPTs的AI bot开发平台扣子(海外版为Coze),以及面向二次元群体的话炉。在今年5月15日的火山引擎大会上,字节跳动将自研的“云雀”大模型统一改名为“豆包”大模型。根据媒体的统计,从去年8月至今,字节跳动在 AI 领域一共推出了 8 款大模型、2 个智能体开发平台,和接近 20 个原生或基于现有产品的 AI 应用。
任何一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显著影响力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有船大难掉头的现象。但是从字节跳动的转型速度和现有产品规模上来看,确实正在快速跟进AI。这其中离不开ChatGPT所掀起的一波AI热潮,全球科技巨头都在AI和大语言模型等方面展开竞争,字节跳动自然也不甘心错过AI领域的机遇。
#02.
大力还能出奇迹吗?
截止今年上半年,字节跳动旗下的的AI产品,涵盖了对话、工具、互动剧情等多个类别。可以看出字节跳动在 AI 应用赛道再次采多方向试错的策略,积极训练大模型、寻找 AI 应用场景。并且任命前TikTok产品技术负责人朱文佳任部门的业务负责人,还从抖音、飞书等其他业务线上抽调人员加入。从这些人员配置上可见字节跳动内部也对AI寄予了期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开始,抖音开始为旗下AI应用工具「豆包」倾斜流量和资源推广,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抖音平台的博主开始为这款产品进行推广,近几个月的数据来看效果也是显著的。根据Quest Mobile《2024中国移动互联网春季大报告》数据显示,今年5月,豆包月活用户达到了2600万,截止到今年4月,豆包在安卓市场累计下载量1.37亿,在AIGC类应用中大幅领先。
目前尚不清楚字节跳动后续能给豆包工具持续多长时间的资源推广,但我们参考了此前字节跳动在XR领域的激进方式。一旦投放效果不佳,亏损严重,字节跳动的资源倾斜取消后,PICO的头显设备将迅速失去了原有的销量和热度。当然PICO得现状除了取消资源倾斜以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整体的内容生态没有做好,用户购买后使用几次就会因为没有优质的游戏和内容放弃使用。
回归到大模型上,豆包大模型比其他的国内大模型的面世时间要更晚,所以一经发布后将面临着与国外的OpenAI、谷歌Gemini以及国内文心一言、华为盘古大模型的激烈竞争。面对AI领域的“百模大战”,有行业内人士指出,按照目前科技公司本身的算力储备与资金实力来看,单纯发布一个大模型门槛,没有大众所想象那么高。但是能够拥有高质量数据场景,大模型才能持续迭代,性能逐步逼近ChatGPT的大模型,预计最终仍是“凤毛麟角”。
此外,对比已经较早入局的海外科技巨头,中国人工智能在技术发展层面上仍然存在着相当差距,并且由于众所周知的因素,国内AI企业受限于芯片管制所带来的算力吃紧,可能会直接波及到AI大模型的基建。并且大模型训练所需投入的成本过于高昂等因素,也使得中国企业的追赶之路任重而道远。
#03.
字节跳动的“野心”
AI+硬件,无疑也是当下AI领域的热门赛道,我们所熟知的手机和PC等设备开始搭载AI大模型。此前行业巨头Meta推出的Ray-Ban眼镜就是一款结合AI技术的智能眼镜产品,并且Meta Ray-Ban眼镜内置了Meta自研的大模型,并支持多模态交互。这意味着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手势、眼动等多种方式与眼镜进行交互,实现更加自然和便捷的操作体验。借助于AI的能力,还能够识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人脸等信息,并根据识别结果提供相应的信息和帮助。
今年以来豆包大模型,开始陆续与多个硬件厂商进行合作,并将豆包的AI能力开放给各种硬件厂商,在今年 5 月的火山引擎 FORCE 原动力大会上,就对外展示了 3 款 AI 硬件的合作产品,包括机器狗、学习机,以及一款学习机器人。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字节旗下的沉寂已久的PICO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研发多个穿戴设备,这些设备将搭载 AI。随着AI+硬件整合,会有越来越多的AI应用被整合到XR硬件中,XR应用的数量和种类也在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XR生态的构建和扩容。
此前有传闻称,字节跳动正在与美国芯片制造商博通合作开发先进的AI处理器。尽管已经被官方证实为不实消息,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看出字节跳动在AI领域的“野心”。不过在硬件这个赛道上,字节跳动显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字节跳动起家业务是互联网,其核心业务主要集中在软件和应用层面。但是,硬件又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就算采用激进的方式投入大量资金,也不一定能获得预期的回报。其次如果硬件产品的市场定位可能不够明确,那么就很难在市场上获得用户的认可和接受。
#04.
大模型应用现状
根据最新的《中国AIGC应用全景报告》数据的预测,2024年中国AIGC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人民币,到2030年将达到万亿规模,成为全球AI领域的重要增长点。在这百亿市场里,一些特征开始显现。B端产品成为主力,占据了整个大模型市场中八成的营收,但C端产品例如我们熟悉的文心一言、百川智能半数还是以免费为主或设有免费版本。
得益于国内的市场规模和丰富的数据,我们有理由认为未来的AI应用场景将是重点开发的市场。这也许是国内的AI企业弯道超车的一个机会。并且从今年的大模型公司的发布会的信息总结来看,大部分企业已经不再比拼大模型的参数规模、算力规模。进而调整为大模型赋能产业、场景结合、行业结合。
在场景结合上,服务B端市场也成为了大模型企业的优先选择。例如微软正在极力推动旗下的产品与大模型相融合,旗下产品Office全家桶就接入了GPT-4,带来全新的办公生产模式;华为云也在不断推进盘古大模型与行业应用相结合,并发布了盘古矿山大模型、盘古气象大模型、盘古海浪大模型等行业大模型。
另外,国内大模型在B端市场的落地,还面临着成本、应用场景的难题。尽管现阶段很多大模型都纷纷进行降价,但是未来随着市场的变化和大模型运营成本的提高,不排除未来会有中小企业因无力承担该项成本而放弃。在应用场景上,虽然大模型的潜在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但是如何将大模型和企业实际的业务结合,创造有商业价值的应用场景仍然还需要持续探索。
#05.
写在最后
现阶段的大众对AI的需求,已经不再需要多一个“豆包”来进行娱乐、吐槽。但是各行各业的合作伙伴们确实需要一个行业大模型来带领大家进行生产力变革。大模型的火爆已经让行业出现了“百模大战”,但市场最终会趋于理性。
对于任何技术或产品的成功,技术的深入程度和商业价值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即使大模型的发展迅速,但如果其业务应用不够深入,缺乏实际的商业价值效果,那么这种发展可能只是表面的、短暂的。大力出奇迹或许短期内能够快速获客,长远上来看并不利于向下扎根,也无法持续获得向上生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