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的隐退,张一鸣将重心转向了人工智能领域。这是字节跳动成立12年来,在信息平台和电商之外进行的全新探索,也标志着字节战略调整的一个重要阶段。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张一鸣定期会审视“字节跳动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进展”。若有新项目涌现,“他会特别关注”。
就在一个月前,字节跳动斥资5000万美元收购了新兴电子消费品牌Oladance。该品牌成立于2019年,其创始人李浩乾曾是知名耳机制造商BOSE的高管。
Oladance的明星产品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全开放听音OWS技术(Open Wearable Stereo),实现了非入耳式设计,使用户几乎感受不到佩戴的感觉,同时享受到高质量的音响效果。一位投资者对Oladance的评价是,“开创了耳机交互的新方式。”
(网图,侵删)
字节跳动收购Oladance,看中的是可穿戴设备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巨大潜力。
在过去,字节跳动曾被认为“缺乏硬件制造的基因”,例如之前重金投资的锤子手机和Pico项目都遭遇了停滞。
但这一次有所不同,耳机被视为更接近理想中可穿戴设备的终极形态之一,因其易于使用、信息传递能力强、轻便且便于携带。在AI硬件领域,AI耳机是一个备受看好的细分市场。
有员工透露,字节跳动已经组建了一个专门研究手持类AI硬件设备的团队,高层管理对此项目寄予厚望,该项目也被列入张一鸣密切关注的重点名单之中。
这将是字节跳动在硬件领域探索成功与否的又一重要考验。
1、戴在耳朵上的“音箱”
李浩乾,这位曾在Bose深耕多年的行业专家,对耳机市场的现状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耳机行业已经太久没有新的故事了,除了佩戴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外,人们不应该被封闭起来,与世隔绝。
在一篇自述创业的文章中,他预言:“耳机的未来是开放式的。”他坚信,在未来几年内,无论是头戴式、入耳式还是骨传导式的现有耳机,都将被全新的产品所取代。
因此,在2019年,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工作,与多位Bose的前同事共同创立了Oladance公司。他们的目标是用音响理念来重新定义耳机,通过新的技术和设备突破现有耳机的构造限制,找到智能终端的新形态,让人们在保持高效工作的同时,能够重新与身边世界建立联系。
得益于芯片性能的增强、算力的提升以及AI技术的持续发展,叠加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许多人得以在细分市场中找到新的机会。
例如,裴宇在英国创立的手机品牌,其极具美感的手机配备了接入ChatGPT的耳机;而韶音则在10年前就开创了骨传导运动耳机这一专业领域。
李浩乾和他的团队探索的新路径是空气传导技术。他们希望通过外挂式耳机的形态,依靠空气传导来传输声音。这种对产品和技术的重新理解,使得他们在行业内定义了一个新概念——OWS(Open Wearable Stereo,开放式穿戴立体声)。
(网图,侵删)
简单来说,就是将音响外挂,实现全开放、不入耳、无感佩戴的体验。技术核心在于将音响缩小并高度集成化,使耳机内集成一个家庭影院般的音效系统。同时,通过自研的算法技术,解决了漏音、佩戴舒适度以及过滤低中频噪音等关键痛点。
2021年,团队发布了全球第一个OWS产品——OWS开放式耳机,实现了李浩乾对产品的所有期待:无感佩戴、不入耳、音响级声效、体积小巧、超长续航。
Oladance目前的产品包括OWS Pro系列和OWS2,价格在999-1599之间。李浩乾曾公开表示:“我们的产品比苹果卖的还贵。”
自成立以来,Oladance就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众筹的方式,他们的产品已经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泰国、西班牙、美国等。
站在时代的前沿,Oladance抓住了运动场景需求快速增长的机遇。凭借中国完整的产业链和成熟的制造业优势,以及技术从工业、生物技术等领域向消费端应用的外溢,他们获得了成本优势和更大的竞争优势。
在被字节跳动收购前,李浩乾预计到2024年公司的营收将超过10亿元。这一切都表明,Oladance正站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风口上。
2、字节再次进军A+硬件
智能穿戴设备一直是字节的重要战略布局方向,去年又确立了新的战略计划,即探索人工智能,包括“AI+硬件”。
Oladance拥有技术和人才,被投资人评价为具有持续打造爆款产品的实战手感积累,并且已经成功打开了市场。耳机作为AI+硬件的最终形态之一,也被视为一个好标的。
(网图,侵删)
被誉为普适计算之父的Mark Weiser曾提出过一个关于个人计算设备尺度的预言:个人计算设备至少应该有四个尺度:一面墙、一张桌子、一只手和Wearable Device(可穿戴设备)。
前三者分别对应投影、笔记本电脑、手机。剩下的可穿戴设备的最终形态,近两年一直被行业探索、验证。行业的评判标准是:访问设备的难易程度、压缩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还有重量。
Nothing创始人裴宇在BEYOND展会上分享了一个观点,他不认可在AI时代去发明一个新的硬件,大多数创业公司做的AI硬件都过早。
在他看来,手机和耳机就是最好的硬件,前者全球年销量是10亿台,后者在3亿副。“何况我们就两个兜,没有空间再把其他设备放到兜里。”
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苹果都在探索AI耳机,他们的一致想法是在耳机里加上摄像头。对字节来说,做耳机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开发可穿戴设备。字节的优势是算法,弱势是硬件开发。
例如,2019年收购的锤子手机,一年后宣布停掉手机品类研发。2021年,字节以90亿元收购头显厂商Pico,不到两年,Pico各业务部门被分拆、裁员,只保留了部分硬件研发人员。
(网图,侵删)
大语言模型之后,AI开始以不同形态出现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溢出的技术被各大科技公司或创业者用来开发AI可穿戴设备。没人能说清AI硬件到底是什么形态,但谁都不想错过这次机会。
今年AI硬件领域,大火的两家公司是美国可穿戴设备研发商业Humane,以及前百度高管吕骋创办的Rabbit。前者推出了AI Pin,用户可通过语音操控各种功能,也能将画面投影到手上。后者推出了R1,卖点是用语音来操控各种App。3、加大投入人工智能领域
目前,人工智能成为了字节跳动新的战略重点,为了配合这一战略,字节跳动进行了两次重大调整。
首次调整发生在去年11月,字节跳动对游戏业务板块朝夕光年和VR业务Pico进行了裁员和调岗操作,将原本的六大业务板块缩减至四个,即抖音、TikTok、火山引擎、飞书,其中前两个是其最核心的内容业务,后两个是字节自己需要的基础设施。
此次调整后,字节跳动集中资源全力投入人工智能领域。在此之前的两个月,CEO梁汝波在OKR中多次强调要探索AI业务,并将调整公司组织以迎合AI战略。
(网图,侵删)
另一次调整则是在今年2月,抖音集团CEO张楠转岗剪映,负责视频编辑软件的发展。在转岗信中,梁汝波提到,“AI技术对内容创作会有很大的颠覆,甚至会产生新的创作平台。”
然而,字节跳动在迎接这波AI热潮上显得略显迟钝。直到2023年才开始讨论GPT,而业内一些大模型创业公司则早在2018年至2021年间就已经创立。
实际上,字节跳动早年就一直在强调其是一家AI公司,“今日头条本来就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这是2017年一次CEO面对面活动中,技术负责人杨震原在回答员工提问时说的。
当时,字节跳动已经有一些AI产品,如推荐、抖音的AR效果、头条号自动生成封面、时光相册和东方IC对图片的筛选功能等。
2020年GPT-3发布后,字节跳动也训练了一个数十亿参数的生成式语言大模型,但由于判断没有商业化可能性,项目很快就被停掉了。
直到去年ChatGPT爆火后,才重新引起张一鸣对AI的重视。他熬夜阅读OpenAI的一系列论文,并与内部同事分享自己的AI学习心得。这也是张一鸣创业12年来,很少再出现的亢奋和激情。
(网图,侵删)
去年字节跳动重新加码AI后,迅速成立了多条业务线。去年2月,字节跳动部署了代号为“seed”的团队,专注于模型层。到年底,组建Flow部门,专注AI大模型的应用研发。在应用层,还有代号为Ocean的团队。
今年4月,字节跳动提拔了AI部门的负责人朱文佳,由他整体负责字节跳动AI业务,向梁汝波汇报。目前字节跳动内部有多支团队参与AI创新,发力方向包括视觉、文字等领域的三个大模型。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字节跳动在应用层发布了豆包(海外版为Cici)和话炉,连接层有扣子(海外版为Coze),在基础设施层发布了云雀大模型。
今年前三个月,豆包日活跃用户数量超过百度文心一言,成为市场第一。Coze的日活跃用户数量已达百万级别。云雀大模型目前在GPT3.6-3.7的水平,字节跳动内部曾预期今年会达到GPT4.0水平。
此前裁撤掉的大力教育业务也有了新进展,其团队在2019年发布的AI教培应用Gauth在过去两个月登顶过AppStore美国教育类免费榜。字节跳动目前还在招聘Gauth美国市场的运营人员,年薪在8.4万至18万美元之间。
全球科技公司都在奋力探索AI,字节跳动虽然起步较晚,但投入速度非常快。去年春节后,字节跳动向英伟达订购了超过10亿美元的GPU。在中国互联网巨头中,字节跳动是储备AI算力最多的公司。
过去十几年,字节跳动快速成长在一个确定性的趋势里,今日头条抓住了算法驱动的信息流内容消费,抖音抓住了内容消费从图文向视频的转变。
今天的AI并没有那么清晰,没人能说清未来AI会是什么样子,字节跳动也只能摸着石头,慢慢过河。